从沉浸式体验新热点看科技+文旅的趋势

2021-01-19

        季雨季交替,斑马开始成群迁徙;非洲狮潜在草丛中凝视着猎物;夜幕降临,广阔的草原回归静谧……上海自然博物馆“走进非洲”主题区里,震撼的音效、变幻的灯光、超清的动态影像以及200多件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,让观众们身临其境,仿佛成为“大草原的一员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实际上,早在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时,全国范围内这类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尚不多见。如今,随着技术大幅进步,沉浸式体验已成为文旅演艺、实景娱乐等行业的发展热点,为游客和观众带来全新体验,也成为广大群众战“疫”时期的精神食粮。


2020年9月25日,“互联网+中华文明”数字体验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。图片来源新华社


        老家在重庆的赵先生一家今年打算就地过年,但心情也需要“放飞”。“打算带女儿去看上海科技馆新推出的‘生肖展’,和朋友们去探索一下目前很热门的‘推理馆’,不出沪休闲活动也很精彩。”他说。


        据美团大数据显示,沉浸式文旅体验已发展成为各个年龄段人群特别是年轻人能接受、愿参与的时尚休闲娱乐项目。约有75%的相关消费来自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,他们对体验感、故事性、游戏性、艺术感、夜游等元素非常感兴趣。


河北邯郸“3D星空体验馆”璀璨星海迎客来。图片来源新华社


        特别是从去年开始,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以来,数字化文旅项目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。各地博物馆推出数千项网上展览,众多A级景区开辟线上游览;云直播、云看展、云旅游等蓬勃兴起、逆势上扬,用户规模、日均用户时长节节攀升,成为疫情期间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。


        据国家学问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专家王竞然分析,以“体验经济”为核心的沉浸式文旅产业,以学问创意为主导,以技术集成为支撑,通过虚实结合的空间创意和智能互动的业态创新,能有效提升观众和游客的参与度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数字赋能文旅融合,能让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,让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,让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,让传统旅游向智慧旅游转变。”王竞然说。


北京玉渊潭公园,参观者在“万物共生”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上体验光影作品。图片来源新华社


        随着近年来“互联网+旅游”快速发展,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,极大丰富了沉浸式文旅体验内容。可以说,消费升级、科技赋能、文旅融合,正在相互促进,形成良性循环。


        在四川成都,宽窄巷子景区引入“全场景引流+新消费体验+智慧化管理”的数字化解决方案,线下运用智慧商圈大屏及餐饮软硬件系统为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便利,线上开设“宽窄巷子”品牌馆、以电子优惠券等形式优化体验流程,使宽窄巷子这个当地文旅地标的餐饮业明显复苏。


        美团文旅产业促进和交流合作中心总经理路梦西先容说,沉浸式体验的应用营收效果比传统业态要高10%左右,结合线下文旅消费场景能更好促进文旅产品服务提质增效。


新疆乌鲁木齐南山风景区内的闲来小镇旅游度假区开放“时光隧道”沉浸式数字娱乐项目,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体验。图片来源新华社


        学问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0年前三季度,我国学问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.12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21.9%,彰显出新业态的强大发展潜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在该负责人看来,未来文旅业界将进一步用数字化的手段、沉浸式的表达,充分发掘学问和旅游资源;加强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、5G、4K/8K超高清、无人机等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,推动现有实景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,丰富虚拟体验;推进沉浸式业态与文旅深度融合,拓展其在城市综合体、学问场馆、景区街区等场景的应用。


云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内的沉浸式投影剧场。图片来源新华社


        业界分析,让观众、游客“身临其境”,离不开科技的帮助,更离不开厚植学问的力量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楼嘉军认为,引入数字化技术的根本在于架起学问和旅游深度融合之“桥”,让广大群众在高质量文旅体验中培育家国情怀、感受幸福生活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。


转载:中国照明网

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